photo

广西侗族一家三代11人 个个有双“绣花”手(图)

来源:中国收藏投资网   文章作者:石红星等


奶时清正在剪纸。

杨甜的胸兜刺绣。

  核心提示

  这是一个特别的家庭,三代人11名女子,个个是刺绣能手,全县3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里就有两人来自这个家庭,柳州市“非遗”保护侗族文化传承基地刺绣传承点就设在她们家中。这就是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平溪村的覃家。

  侗族剪纸刺绣

  列入广西“非遗”

  12月11日,记者慕名而来。

  要不是墙头挂着柳州市文化局2006年12月授予的侗族刺绣传承点牌匾,记者还不敢相信这栋有点陈旧的小木楼里,居然“藏龙卧虎”。

  已经84岁的奶时清不但是其他10名女子的家婆、母亲或祖母,同时还是她们刺绣的家传“老师”。老人虽然已驼背,但却耳聪目明,精神焕发,讲到刺绣,兴致勃勃。

  老人告诉记者,侗族刺绣是一种融合了剪纸和绣花技艺的民间艺术。根据当地的习俗,所有的少女从懂事起,就会被家人要求学会制作侗族服饰,为自己准备嫁妆,同时也要向夫家的妇女赠送自己的胸兜、布鞋、刺绣等服饰。因此,这项民间工艺千百年来在侗族女装中被广为运用。

  最能体现侗族服饰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元素,也集中在侗族刺绣中。其纯手工的传统制作过程非常繁杂:先把纸剪成花鸟虫鱼等动植物和日月星辰的形状,将其粘到表面覆盖有各种颜色绸缎的侗布上,通过绣花针,根据自己的想法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或棉线,通过穿针引线的方法,将这些形状绣出;同时还可以在这些绣好的成品上缀上金属亮片、小珍珠等附属物,增加服饰的光彩。

  将构图、大小、长短和形状不同的成品刺绣,分别缝进用侗布制成的“裸衣”的两只袖口、衣脚、衣叉、衣领和对襟,一件极富民族特色的女式侗衣就这样“出炉”了。同时,侗族刺绣还可用在头巾、婴儿背带、妇女胸兜、儿童口水围、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等侗族服饰上,不但让人看了赏心悦目,而且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服饰的耐用度,是一种观赏与实用兼具的工艺形式。

  2009年,三江侗族剪纸与刺绣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幸运侗族少女

  嫁入刺绣名家

  “解放前后,我婆婆奶永就是当地刺绣界的金字招牌。”据奶时清介绍,尽管当地妇女在小农经济时代基本上人人都会剪纸、刺绣、制作侗衣,但是母传女式或婆传媳式的单一家庭传承方式,使不少妇女仅限于会而已,而无法谈得上精通。不过,她非常幸运,所嫁的人家,家婆居然身怀家传“绝学”。

  虽然从少女时代起,她就像当地所有女孩子那样,开始学刺绣为自己准备制作嫁妆,而且也对自己的刺绣颇为自得;但当她嫁到覃家后,她才发现自己的手艺比婆婆还差了一大截。她说自己婆婆剪的任何一幅剪纸作品,不管上面有多少动植物形象,她既不需要预先用笔在纸上描出形状,也不用测量纸张大小和长短,全凭记忆和对空间大小的精准把握,就可以把所有构想的形象都一刀剪完,且每个形象都惟妙惟肖;而其绣出来的刺绣,也是栩栩如生。

  由于刺绣在侗族服饰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商贸并不发达的当时,她婆婆的刺绣和剪纸一直都是当地的紧俏货。尽管当时大家兜里都没有多余的钱财,但是为了能够求购到她婆婆的手工作品,很多当地妇女就拿着自己捞的虾、种的稻谷甚至白菜等农作物来交换。凭这门精湛的技艺,其婆婆不用上山劳作,家里的农作物也是应有尽有。同为当地人,记者年近九旬的祖母证实,她年轻的时候,确实曾捞虾去与“奶永”换过刺绣。

  见婆婆的手艺如此高超,好学的奶时清,每当看到婆婆剪纸绣花的时候,总会在一边用心学习。

  刺绣比赛颁奖

  半数花落覃家

  “我们学刺绣的经历就像婆婆一样。”奶时清的大儿媳杨甜和小儿媳韦清花告诉记者,与当地所有女孩子一样,她们也是从小就学剪纸和刺绣,但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任彗闲和乱针绣
·下一篇文章:吾丽牙提古丽刺绣织出美丽人生


 

相关新闻

·贵州侗族刺绣:小小布带“立体”呈现别具特色
张月琳等
 
·一根绣花针的富民之道
苏 雁
 
·历史悠久、漂亮质朴的红安绣花鞋垫
佚名
 
·受电脑绣花的冲击 永康传统手工刺绣濒临失传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