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一根绣花针的富民之道

来源:光明日报   文章作者:苏 雁


——苏州高新区发展刺绣产业纪实

    苏州高新区的镇湖小镇,粉墙黛瓦下,女子们端坐木凳上飞线走丝,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作品,在她们手中诞生。她们,就是闻名海内外的“苏州绣娘”。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却也是一个历史难题。出于环保的目的,镇湖极少进驻工业项目,从镇湖自古出“绣娘”的历史出发,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全力扶持镇湖打造“绣娘经济”。十多年的努力,镇湖形成了一条刺绣产业链,“绣花针”成为镇湖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法宝”。“无烟工业”富民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绣花针绣出年产值6.2亿元

    明代《姑苏志》载:“精细雅洁,称苏州绣”,苏绣在刺绣艺术中稳居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而镇湖刺绣的历史也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党委书记虞美华告诉记者,目前,总人口才2万多人的镇湖,刺绣产业从业人员达12000多人,其中绣娘8000多人,另有3000多人从事绣品销售、设计及原料供应、运输等。2009年,镇湖刺绣销售总产值6.2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6000元,其中刺绣收入占比达65%。

    从“绣绣被面”起家的镇湖绣娘,如今已经升华为对刺绣艺术的探索和追求,一批绣娘从一般的“刺绣工匠”成长为农民刺绣艺术家,涌现出了卢福英、姚惠芬、姚建萍等十大绣娘。有6位被列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成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4人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50多人获得初、中级技术职称。

    各类中外刺绣作品评比中,镇湖绣娘的获奖作品达500多件,其中金奖100多件。绣娘卢福英潜心钻研刺绣技艺,运用中国画和西洋画相结合的乱针技法,摸索出似画似照亦似绣的人物肖像绣,其绣制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沙特国王法赫德》,同时荣获中国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文化名片”带来集聚效应

    一根绣花针,勾画了镇湖人幸福生活的图景,地方政府却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构筑完善的载体,使刺绣产业形成“链”,才能改变原先分散作业的格局,形成集聚效应和良性发展模式。

    在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的扶持下,镇湖街道先后投资7亿多元,构筑起“一街一馆一中心”。“一街”,即特色绣品一条街,全长1700米,聚集着产、供、销于一体的430家绣庄,以及提供电脑辅助设计、丝线面料销售、装裱包装等配套商店40余家;“一馆”,即中国刺绣艺术馆,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填补了国内大型刺绣展馆的空白,成为展示刺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一中心”,即镇湖刺绣艺术展示中心,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总共建设了43套名人绣坊,按低于成本价20%的价格销售给绣娘。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在高新区中秋晚会上,镇湖绣娘梁雪芳和台湾同胞一起,为双面绣《团团圆圆》开绣,刺绣在这里成为海峡两岸同胞情深的见证;在会见各国友人时,高新区领导常常以镇湖刺绣作为馈赠礼品,刺绣又成为中外友谊的桥梁。

    政府全力打造刺绣品牌,使得镇湖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刺绣品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了300多家销售点,绣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还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苏绣班”解决传承发展难题

    由于历史原因,包括镇湖在内的苏州绣娘的作品底稿,绝大多数并非原创,因“知识产权”问题引起的侵权官司越来越多,成为镇湖刺绣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苏州高新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七彩线架起彝族刺绣产业发展金桥
·下一篇文章:鲁垛镇做足乱针刺绣产业发展大文章


 

相关新闻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