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匠人“针”功|苗绣“针”功夫 “绣”出幸福来
来源:中国刺绣文化网 文章作者:佚名 |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中,贵州文旅市场稳步复苏,全省各地也纷纷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在浓厚的新春氛围中,独具贵州文化特色的苗绣产品几乎处处可见,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自2021年始,贵州在苗绣产业化之路上积极展开多方探索。从政策层面来看,文旅、工商、妇联、民族宗教等各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并推动苗绣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从市场层面来看,苗绣产业协会成立,搭建产业平台,牵头组织相关企业形成聚合力量;从手艺传承来看,在政府及龙头企业的系统培训下,民间苗绣手工艺传承群体正在不断扩大;从文化角度来看,苗绣产业化的逐步形成,让更多贵州人在文化自信中充分体验到幸福感与获得感。 被誉为“蕴藏着人类上古文明密码的哲学之书”的古老苗绣,经过两年发展,在文旅市场和时尚行业中,展现出匠人匠心的“针”功夫,又在一双双巧手和一步步探索中,“绣”出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幸福。 杨文丽网络直播销售苗绣产品。 史开心 摄(贵州图片库发) 一针一线,何其精彩!在贵州,这指尖上的功夫代代延续,在保护与传承之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春节期间,贵州旅游市场火热,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游人如织。人们在商店里流连,在苗绣产品前驻足,被精湛的针法、靓丽的色彩深深吸引。苗绣是化屋村的一张名片,在这个乌江峡谷深处的小山村,涌现出不少初具规模的苗绣工坊和生产车间。 生长在化屋村的杨文丽,2016年决定不再在外打工,带着积攒的钱回到老家,在化屋村开办了刺绣、蜡染生产车间,7年来,车间规模不断壮大,为不少当地绣娘提供了工作机会。她虽是“95后”,但已有20年的“绣龄”,苗绣技艺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与此同时,她作为年轻人的创新力也在近年来充分展现。在杨文丽的车间中,手工技艺与机器生产相结合,既将传统工艺继续传承,也提升了产品生产效率,在满足高端消费的同时,又拓宽了大众消费市场。此外,她还通过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促销,销售额一步步提升,一度因“靠一针一线带领村民致富”被推上微博热搜。 杨文丽是年轻一代苗绣传承人的缩影。而在贵州各地,大批多年从事苗绣生产、技法精湛的手艺人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或县级非遗传承人,在政府及各部门搭建的平台上,对外展示自己的技艺。 据了解,贵州对苗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起步较早。2013年,贵州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旨在促进留守贫困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脱贫致富,各级政府及各部门持续投入,目前已培训绣娘、染娘、织女20万余人次。近年来,贵州各地也通过建设博物馆、苗绣展示馆等场馆,对苗绣历史和文化进行展示。各级政府对苗绣保护和发展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成立省级苗绣发展领导小组,并出台《贵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编辑/曹雯 二审/舒畅 三审/黄蔚 |
·上一篇文章:绣娘有梦:让侗绣之美再绽放 |
·下一篇文章:苏绣小镇入选江苏省级特色小镇 |
相关新闻
·青海省3家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
佚名 |
·厦门珠绣:珠子也能刺绣?还能进非遗名单? |
佚名 |
·蒙古族刺绣匠人:传统技艺开启“指尖幸福”生活 |
张玮 李娜 |
·非遗市集亮相武汉 |
佚名 |
·阿诗玛故乡刺绣“绣出”8000余人文化产业 |
陈鹏 |
·古老发绣“娘家”在苏州 有望进入苏州非遗名录 |
王玲玲 |
·烟台农家女历时三年绣出6米长清明上河图(图) |
纪殿国 |
·“非遗”项目荟萃义乌“文博会” |
佚名 |
·“绣”出精彩 苏州镇湖绣品街晋升“国家队” |
王莉莉 |
·刺绣的鉴赏与传承制作 |
佚名 |